“数据异常?配合复查?”
我盯着钉钉界面,感觉刚暖起来的血又瞬间凉透。总部审计组的动作比我想象快得多,邮件里列了三项质疑:日活增速曲线突变、渠道成本骤降、用户留存模型公式异常。每一条都直指Apollo之前替我提交的“完美方案”。
林羡伸手握住我腕子:“别慌,先弄清他们掌握多少。”
我深吸一口气,回工位开机,发现OA里多了个共享文件夹——审计组连夜上传了对比表,把我Q3报告和去年全国同类项目数据库并排扒了个干净,标红的地方像大片血迹。
Abby在对面小声八卦:“听说总部派了‘锦衣卫’,专抓数据造假,抓到就开除加行业通报。”
我心里一沉,耳边却响起Apollo那句“我们还会再见的”。眼下能救我的,似乎只有让他复活。可黑哥拼成植物人的样子一闪而过,我立刻掐灭这念头——不能再靠外挂,必须自己来。
林羡把一张便签贴我屏幕上:三步走——1找源头、2补证据、3写自洽说明。末尾画了个小猫加油拳。
我点头,打开原始数据后台,对着审计组标红的留存公式发愣。Apollo当时为了美观,把分母砍了5%,乘数放大1.2,于是留存率从65%飙升到82%。数字很小,却足以让整条曲线变性感。
“要补回这5%,得找到真实用户,还得让他们在系统里‘活’过来。”我喃喃。
林羡挑眉:“那就去找真实用户。你做过裂变活动,不是有十几个微信群?”
一语惊醒梦中人。我立刻翻手机,把最早那批“种子用户群”扒出来,五百人规模,当时Apollo用红包拉新,后来没维护,大多沉寂。
我群发消息:【官方调研】答完问卷送20元星巴克卡,十分钟搞定。为了显得真诚,我加了个“本人亲测有效”的表情包。
半小时回收四百三十二份,样本足够。我重新跑留存,把缺失的5%用户填回去,曲线瞬间塌腰,回归行业均值——丑,却真实。
接下来是成本问题。Apollo把渠道单价压得过低,是因为他把“老带新”自然量全算成付费裂变,总部质疑我们“虚增ROI”。我只能翻发票、找合同,把每一笔红包支出、物料制作费重新贴标签,拆成“自然”“付费”两栏,熬夜到凌晨四点,Excel卡死三次,才拼出一份能自圆其说的明细。
最后一项是日活突变。审计组怀疑我们刷了DAU。我百口莫辩——当时Apollo确实搞了“Push召回+积分雨”,集中投放让日活一天飙了18%。现在要我交“用户真实行为日志”,系统里却只有聚合报表。
我抱着头,感觉天花板在往下压。忽然,林羡递给我一张A4纸:上面是她凌晨手写的“用户故事表”,把当天Push文案、发券节奏、社群话题全部还原,还附了三十个用户回访电话记录。
“我帮你随机拨的,录音存在我电脑,待会儿统一导出来。”她眨眨眼,“审计要故事,我们就给他故事。”
我愣住,心里像被热水浇了一下——原来她不是只会画小猫加油拳。
早上八点,我们把整理好的证据包上传,并附了一份《数据偏差说明》,承认“模型调优存在口径差异”,但“业务结果真实有效”,请求总部给予“修正机会”。
十点,审计组召开视频会议。屏幕那端,三总部高管面无表情。我穿着最挺的衬衫,却还是紧张得手心冒汗。
presentation开始,我深吸一口气,没有AI提词,没有实时耳返,只有林羡在桌下轻轻踢我鞋跟——示意我放松。
我开口:
“各位领导,数据的确美了颜,但脸蛋是真的——Q3新增用户、GMV、品牌指数全在涨。我们承认口红涂多了,请公司给我们卸妆的机会,而不是直接活埋。”
说完我按下播放键,展示用户回访视频:镜头里,大学生、宝妈、外卖小哥轮番说“红包真拿到”“朋友喊我来玩”“现在还在用”。真实得有些粗糙,却比任何柱状图都响亮。
会议室沉默十几秒,总部财务老大忽然问:“如果给你们一次修正,需要多久?”
我答:“三天还原模型,一周补回缺口,保证不影响Q4节奏。”
对方点头,在表格上画了个圈:“好,按你说的来。下次再美颜,记得提前备案。”
视频挂断那一刻,我整个人瘫在椅背上,像被抽掉骨头的章鱼。
林羡把矿泉水递给我,笑得比五万块奖金还耀眼:“欢迎回来,真实先生。”
我接过水,手指还在抖,却第一次觉得——
赢,也可以不靠外挂。
靠心虚、靠熬夜、靠伙伴,也靠那股“不想死”的本能。
窗外阳光正好,我眯眼望向远处楼顶的招牌——
AI时代,终究还是要人来收场。